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一诺千金》

“一个并不怎么看重诺言的人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

你说过的话、答应过别人的事(无论是大事小事),你都兑现了吗?你有多看重自己说出口的话?有许多人对自己说出口的话或承诺常常都会“无所谓”,当你相信他所说的承诺并期待他能兑现时,他很可能就会回答:“有吗?我有说过噢?”、“对不起,我忘了!”,更绝的则是:“说说而已谁叫你那么认真?”。相信他?算你倒霉!

习惯说了就忘的人,是很难取得他人的信任的。


秦文君 《一诺千金》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美丽的心灵也是特长》

心灵美如果很容易就被人们发现就好了。如果人们第一眼看重的不是外在美而心灵美,那世间的一切将会很不同。

包利民 《美丽的心灵也是特长》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生命的药方》

真正的友谊不易褪色。这则故事令人伤感。

我想起了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
而是在一起 就算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  

《生命的药方》

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出租乞讨位》

一个以为被别人占了便宜的老乞丐,最后却发现其实是自己占了别人“便宜”、接受着别人的恩惠,而那个施恩者还只是一个孩子(小乞丐)。这位尝尽世间冷漠、“泪腺干涸了几十年”的老乞丐最后因为那充满仁慈之心的小乞丐的举动而涌出了晶亮的泪珠……

佚名 《出租乞讨位》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捐诚》

捐诚?即不在乎金额,把诚意捐出来!真心诚意总才令人感动。

文中写到“有些地方,人们还耐心地排着队”,哗,真棒!这种为了捐钱而排队的情形真是令人感动,如果我们也能做到这种地步就太好了。


青 白 《捐诚》

2010年9月19日星期日

《天才的造就》

“受人滴水之恩当泉涌以报”,这是一种看似傻气、吃亏的作法。但懂得感恩的人总是让人赞赏的,傻气又何妨?



刘燕敏 《天才的造就》

2010年9月18日星期六

《相信善良》

文末写到:孩子是相信善良的。 对呀,“相信善良”这是多么可贵的呀。当一个人不再相信善良的时候,那是很可悲的,社会也就再也没有人情了。当孩子不再相信善良,只讲个人“好处”时,这实在是令人难过的事。每当我听到一些孩子们说:“傻的,要我捐钱,我不会去吃麦当劳……”,我心里在想:孩子,你的纯真,你的善良被谁夺走了?

我常受到朋友专寄的电邮,都是一些受害人提醒朋友们诈骗集团使用的伎俩或是一些人因为心存善念却被不法之徒利用而遭殃的消息,读了之后只让人觉得人心险恶。我觉得那些利用人们的善心为非作歹或图一己之私的人,其罪孽实在是比一般罪犯更为深重。

在新加坡也发生几次慈善捐款的丑闻,慈善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滥用善款,把大众的善心当成是个人的提款机让自己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些人的罪除了司法上法律上给予他们惩戒外,我觉得他们比一般小偷抢匪的“罪”还要重,因为他们让千千万万的人觉得“善心”被利用,许多人很可能不再相信善良,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们关闭心中的善念,这种影响是不可测却也很深远的。社会善良风气因此被减了几分。所以即使他们接受了法律的制裁,我还是认为他们大大的伤害了社会大众,需要负起道德上的责任。

《撬开你的心门》


常常读到一些篇章,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因为在机缘巧合下因为某些事物、某些话语而改变了观念最后扭转了人生。我想这些人能因为片言短语而有所感悟,先决条件是他们心灵深处也必定深藏了“善”与“爱”的种子,加上有反省的自觉,当这种子遇到“甘露”时才得以发芽长根,生命也从此改变。


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爱的回报》

与上一篇读过的文章《美丽的心》一样,这篇《爱的回报》谈的也是人性当中美好的一面,看了一样让人心房暖暖的,故事里的人物都是肯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能将心比心的好人呀!有多少人能把亲人或自己的利益摆在次要的呢?如同《不能被增加的人》里的那样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呀!

张世普 《爱的回报》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美丽的心》

看到这题目的时候让我想起了童话故事里的善良公主,她总是有一颗美丽的心,被恶毒的后母或姐姐陷害……,而现实生活中,如何做才算是拥有美丽的心呢?这篇文章里的几个小故事就确切地例举一二了,最使我感动的是其中的“最分散的团圆”。故事里的这些美丽的心是值得表扬的。

文末的一句话我也相当喜欢:“……给了弱者尊严,给了强者仁爱”这真是老师、家长该培给养孩子的。

张丽钧 《美丽的心》

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金色大厅里的小男孩》

有时常在想怎么样才能教出好教养的孩子?即使是教导自己的孩子,我都有些诚惶诚恐,担心他待人接物是否有礼,说到底,身教还是最重要的。

教书多年,一直对一位女学生的好教养印象深刻,她说话温文尔雅,举止端庄,待人客气(包括他的同学),很让人疼爱的一个孩子。虽然只教了他2个月,也不记得她的名字了,可她那可爱秀气的模样我仍然记得,如今她的岁数大约也二十好几了吧。

石熔 《金色大厅里的小男孩》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有些人》

最近我老爱看张晓风的文章,她总能从身边极小的事物写出细腻的感受,而且好多我多颇有同感呀!

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过客”也许我们与他没有太大的交集,我们不知道或忘了他的名字,但一些片段的记忆却深刻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这真是奇妙吧?

张晓风 《有些人》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丢脸有理》

人人常说工作本身不难处理,而常令人头痛的往往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差,即使工作能力再强也往往在职场上碰得焦头烂额、一鼻子灰。职场上的“伦理关系”更是得小心处理,而这些都是课堂上教科书里老师无法教导的,等将来亲身体会后再自己领悟?万一没人指点,又始终不能“领悟”,怎么办?这就是你该看《我不是教你诈》的原因了。 O(∩_∩)O哈!

刘墉 《我不是教你诈》之第二章《丢脸有理》

2010年9月11日星期六

《好个知心朋友》

天底下没有永远的秘密。如果你的秘密不想让别人知道,唯一的办法就是你不说出去,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才叫做秘密,当有第二个人知道的就不算是秘密了。

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我在读书时期就读过了,现在再看,仍然觉得还是可看的,因为几百年以来,人性始终是人性,改变不大呀!(人类都没进步吗?-?)

刘墉 《我不是教你诈》之第一章《好个知心朋友》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谢谢阿姨》

这是一篇极短的文章,但作者的感叹与期盼真是让我心有戚戚焉(颇有同感)。

纯真的孩子对于长辈的一声“谢谢”总让人感动。这年头,对服务自己的人说谢谢的孩子不知道还有多少?有不少大人(父母)认为“我付钱,你服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干啥要谢?孩子当然也“继承”这种思维。也不知是谁发明的的一句话“顾客永远是对的”,我对此特别反感。更令人心寒的是我听过友人提过——有人也把这句话用在教育事业上,认为学生就是顾客,要好好的“服侍”(serve),因此有学生气焰嚣张的认为他是顾客,所以学校、老师都得提供“良好”的服务,不可对“顾客”无礼。师生关系如果真沦落到“顾客与商家”的关系,那真是可悲呀!

张晓风 《谢谢阿姨》

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独特风格》

吸引人的往往不是因为十全十美,而是因为"独特"。个人独特风格与魅力却似有点抽象,怎样的魅力,怎样的个人特色才能吸引人?它没有一定的模式可循。想成为著名的公众人物就得有独特风格才行,例如台湾艺人小s就是。

刘墉 《超越自己》之《独特风格》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你不能失败》

我们常勉励他人“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害怕失败,只要肯努力总有成功的机会。但看了《你不能失败》这篇文章后,是否你开始疑惑了?觉得突然有压力了?我想最关键的是你“什么时候”成功?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不可耻,但时机却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呀!

刘墉 《超越自己》之《你不能失败》

《事半功倍的方法》

这年头,真得各出奇招才能拔得头筹,若我们能找出事半功倍的方法,相信做起事来肯定无往不利!

刘墉《超越自己》之《事半功倍的方法》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用时间与用金钱》

时间与金钱

一般人不会计较失去的时间,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不会因为浪费了时间以致耿耿于怀,但大部分的人却会因为掉了钱而心痛一阵子,因为大家虽然"知道"时间宝贵,但和金钱比较起来,后者则“实际”的多了,失去时间,短期内看不出有多大的损失,冲击力没那么大,失去金钱,马上就知道自己“损失”的是“多少”了。大概收入以分秒计算的人才更能体会失去时间等于失去金钱这句话的分量。

一心二用

许多学生常常“一心二用”(不专心),然后总说这是“multi-task”,看了这文章后我以后会说multi-task也必须看是什么事情,必须“配对”(看用在哪些事情上)得当才能节省时间的,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multi-task的,否则根本就是事倍功半,无法专心而一事无成哪!



刘墉 《超越自己》之《用时间与用金钱》

"I love NV readingclub"

嘻哈镜头